有很多理由預期明年美元會走弱,弱勢或許會持續更長時間,但最重要的理由莫過于美聯儲的新政策立場。美元指數周四跌至89.55,稍早一度觸及2018年4月以來最低。
由于美元在投資組合中的避險作用,3月份美元曾短暫升值。自那以后,由于美國受新冠疫情的打擊比大多數主要經濟體更嚴重,美元兌一籃子貿易加權貨幣的匯率下跌了約12%。
在疫苗推出和全球經濟復蘇之際,這一交易勢頭未必會逆轉。相反,出口大宗商品和制成品的國家的貨幣兌美元匯率可能會持續走強,這種情況在典型的全球復蘇中會出現。一些亞洲出口國已經在悄悄地進行干預,以限制本幣升值。
但這一次,我們有理由預期走軟的美元會進一步貶值。在疫情暴發前的幾年里,美國收益率曲線長端和短端的利率水平都遠高于歐洲和日本,這是美元走強的主要源頭。不過,隨著美聯儲將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的水平,并啟動新一輪資產購買計劃,這種溢價已基本消失。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已從年初的近2%降至目前的約0.93%。
誠然,這仍遠高于10年期日本和德國政府債券分別為0.02%和-0.58%的收益率。但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市場經濟學家Simona Gambarini指出,經通脹因素調整后,美國的實際收益率事實上更低。在美國,11月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較上年同期上升1.6%。相比之下,日本和歐元區出現了輕微通縮。
實際利率的這種差距不太可能很快縮小。畢竟,美聯儲在8月份承諾讓通脹率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在2%的目標之上,并且不會以先發制人的加息來應對失業率的下降。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國家的央行繼續將通脹目標定在2%左右,但通脹率遠低于這個水平。
如果市場相信美聯儲的話,就不會推高美元,就像正常情況下面對美國強勁的通脹或增長數據時可能作出的反應那樣。這就是TS Lombard經濟學家Steven Blitz為什么說新框架有效終結了美國政府傳統的“強勢美元”政策的原因。
例如,考慮一下市場對拜登政府上臺初期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的可能反應。大量的赤字支出通常被視為對美元不利,因為這意味著美國將不得不輸入更多的外國資金。但如果刺激計劃成功提振美國經濟增長,則可能被視為對美元有利。不過這一次,美聯儲實質上承諾不會因經濟利好消息而先發制人加息,因此大規模刺激計劃很可能明顯不利于美元。
這一切對投資者來說未必是壞消息。由于大多數資產以美元定價,美元走弱往往意味著從股票到大宗商品再到新興市場債券等所有資產的價格都會上漲。
瑞銀財富管理(UBS Wealth Management)美洲高級經濟學家Brian Rose表示,凈資產集中于美元的投資者應確保其資產是多元化的,例如,不對沖與其所持外國股票相關的貨幣風險。
“幾個國家啟動新冠疫苗接種,以及美國祭出更多財政支持,降低了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對金融市場的普遍人氣來說是個好兆頭。這對美元來說仍是一個拖累,“澳洲聯邦銀行高級匯市策略師Elias Haddad在周三的一份報告中稱。
多年來的強勢美元可能會成為過去,投資者不太可能懷念它。